来源:特许加盟榜 编辑:李白 2018-12-06 09:21
河北中旺集团(五谷道场的前身)**算是个传奇。
从战华龙、怼康师傅,到一记“非油炸”挑翻传统方便面市场;
从年入20亿的大品牌,到白菜价贱卖中粮;
……
网上类似报道铺天盖地,但今天生意君要和大家分析的是另外一个视角:中旺集团发迹的根本原因。
首先,我们来看看中旺集团的成绩单:
***初的中旺是1条3万包方便面生产线的乡镇小厂,创业4年之后坐拥30多亿固定资产,拥有22家分公司,13000多名员工,跻身同行业前五强。三年总资产增长150倍,销售额增长了500多倍,靠着“非油炸更健康”,***高年销售量达到20亿元。
一个乡镇小厂,除了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机和创始人的凶狠作风外(据说王中旺曾一拳将一位股东打翻在地,让这位股东直接从三楼滚到一楼。那段时间,王中旺就连上班时,屁股下面都垫着一把菜刀。***终,他“赢得了这场血战”),能够如此逆袭行业大佬,中旺到底靠的是什么?
王中旺坦言:主要是在做华龙西北区域总经销的经验积累,当时是“克隆式”的学习,从搞营销转到企业内部偷偷摸摸地学习生产,“跟着巨人走,虽然没有巨人快,但是也不会有大的失误。”2003年之前,中旺的高管80%都来自于华龙,王中旺更直言不讳说:华龙可谓是中旺的母体,除了没给钱以外,其他的都给了。
下面,生意君和大家详细说说,华龙到底给了这家小代理些什么?
一、华龙给了中旺正确的目标市场策略
还是华龙经销商时,王中旺所面对的消费区域基本都是以农村和小城镇为主。这段经历使其对平价市场有着深刻的把握。日后王中旺也凭借这段“草根经验”,轻车熟路的为中旺铺设了销售渠道。当时主流的方便面企业,在产品定价、定位中并未考虑到地方较小、落后的农村。这块目标市场的空缺,一下子为中旺打开了差异化渠道的大门,73%的县城乡镇的占有率,是支撑中旺的整个龙骨。
凭借着对二三线市场的专注,王中旺创建了“一碗香”等低端品牌。到2000年年底,中旺月销售额已达1000多万元,当年的销售额突破1亿元。2002年,中旺销售收入近5亿元,傲然跻身方便面行业之5强。
二、华龙给了中旺过硬的团队建设经验
1、“当初我为什么守着华龙这样的好老师,因为他们有好的人才和技术。”
企业80%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。华龙作为当时的大公司,有着一套成熟的人员体系和人才储备。这些都是初创型小公司所不具备的,2003年之前,中旺的高管80%都来自于华龙。
2、“当初华龙若不是挖了康师傅的首席食品专家,也不会发展这么快。”
这点给了王中旺启发,为了奠定自家企业的发展基础,他也从外部请专家,大多数的专业技术和高层管理都有10年左右方便面行业从业经验。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,还专门从东南亚引进国际**的生产设备,并高新聘请台湾食品专家主持研究开放中心,实行全程质量监控的管理机制。根据不同的地理属性推出不同档次的产品。
三、华龙给了中旺独特的营销策略
踩着“华龙”成功者的脚步,中旺将市场细分到区县级。建立21个营销处,在400多个市县设立了固定经销户,形成了营销总部、处、组、产四级营销网络。采取送货上门、特许入股等形式密切的与经销商保持良好的关系,让厂子与经销商共同成长。
中旺凭借着对市场的嗅觉,将原有华龙的经营模式进行改良,摸透了农村市场,采取了“公司+科技+农户+市场”的运作方式,带动了数十万农民。康师傅之所以出资3亿元,也正是看中了中旺这种优势。
虽然王中旺这位“三太子”誓要挑了华龙这条“龙”的龙筋。但在生意君看来,中旺和华龙***多也只是相爱相杀,正是当年在华龙的代理经历,才成就了之后的中旺。
现如今的创业环境可谓九死一生。如果不是拥有核心资源,自行创业风险较高。要独自面对目标市场选择、市场验证、盈利模型、人员管理等各种问题。相反,找个“巨人”以作为其品牌代理的方式起步创业,风险则要小得多。能成为品牌,肯定有一套经过验证的模式,和系统的问题解决方案(你肯定不是个例,你遇到的问题其他代理大概率都遇到过),同时品牌方的品牌推广、资源倾斜和扶持政策也不是单打独斗可比的。
很多时候,选择真的大于努力。
**,你做过或听说过哪些品牌的代理有钱赚?或者被哪些不靠谱的品牌坑过?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和生意君沟通。赚钱不易,我们一同前行。